标签:ios8编程 autolayout vfl addconstraints constraintwithitem
郝萌主倾心贡献,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请勿转载。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给作者捐赠,支持郝萌主,捐赠数额随意,重在心意^_^
我要捐赠: 点击捐赠
Cocos2d-X源码下载:点我传送
Autolayout,开始于iOS6.0
一.什么时候用autolayout比较适合
1.Apple的设备越来越多了,你的应用应该都使用Autolayout并且用StoryBoard。
2.要看应用内容决定。如果你的内容是信息众多,同时需要展示的类别也很多,尺寸动态不定,甚至这些是在列表中的。(如社交应用)。Autolayout能给于很大的帮助。
3.Mac os的应用。现在都做iOS了。mac app的窗口,会有大小变化。Autolayout比较合适。
4.支持多向转屏的iPad应用。
5.其他业务不复杂,页面较少的应用,其实,cocoa程序员写了多年code都有自己的ui编程习惯,这些习惯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高效的。就算是第一项所说,布局的坐标都是相对的。
如果是习惯于code写布局的,建议可以继续沿用,同时也要学习Autolayout。
Autolayout和传统布局写法,工作量不会相差太多。但是VFL用熟练了以后会有很大的改善。
二.Autolayout的基础理论
Autolayout的核心出发点是
1.view具有自我计算尺寸,布局的能力。通过它自身的内容,能够得到尺寸。
2.view的布局位置,确定于它与superview及其他view的关系。
3.与传统的autoresizingmask自适应相比,Autolayout更精确,能绝对的确定view的布局。
4.view不一定需要一个初始的rect。Autolayout中,view如果有足够的constraint,便可以确定自己的尺寸和位置,并且知道自己和其他view的关系。即,想确定view的布局,就给它(们)添加constraint。
三.xib下的autolayout
似乎Autolayout和xib布局模式生来就是要搞在一起的。
用xib加Autolayout,view布局非常简单容易。编程工作立刻变成了美工的连线拼图游戏。
开启xib或者StoryBoard后,选择需要view(s)。选择menu的Editor,选择Pin。子菜单的项目就是可用的constraints。
Width:固定自身宽度
H- Spacing: 固定两个view的水平间距
下面4个分别是view相对于superview的左、右、上、下的间距
Widths Equally:两个view保持宽度相同
Heights Equally:。。。
xib界面右下角工具条也有可以编辑constraint的方式。
每个constraint添加后都是可以编辑的。选中某个constraint后开启右边栏选inspector。可以修改数值。(这个数值是view间的偏移量)和优先级。
xib下的Autolayout比较直观。可以基本看到效果和误差值。还有不正确的constraint的提示。少了constraint编译器会补,多了会提示报错。
四.编码方式使用autolayout
对于页面不多的普通应用。xib/storyboard加Autolayout。拖拖拽拽,娱乐中就可以完成UI的工作。
Autolayout的确给于了不少方便。
不过多年的强迫症程序猿怎么会忍受这种很逊的方式。
1.Visual format language (应该不算语言)
Apple的工程师很有爱,发明了这种哭笑不得的象形文字。感觉它就是种解析方式。
Apple的官方文档给出了少之又少的文档和坑爹的例子。
自己体会了些,分享给大家。只是个基本水平吧,会了这些,代码写al应该没有问题了。
深入的我也还不会,以后不断学习中。
VFL在程序中由支持:
+ (NSArray *)constraintsWithVisualFormat:(NSString *)format options:(NSLayoutFormatOptions)opts metrics:(NSDictionary *)metrics views:(NSDictionary *)views;- 它返回一组constraint;
- format是你的VFL字串;
- opts看看头文件,有些情况会用;
- metrics是一个奇妙的字典,是你自己定义的。这个字典里面的key可以写在format字串中。编译器解析时,自动替换为metrics字典中的value;
- views是需要constraint关系的所有view.(也可以是一个)。
写VFL字串的时候,脑海里要想象出画面的合理性。不合理的constraint会导致程序运行时报错或者直接崩溃。
NSDictionary *dict1 = NSDictionaryOfVariableBindings(_boxV,_headerL,_imageV,_backBtn,_doneBtn);
NSDictionary *metrics = @{@ "hPadding" :@5,@ "vPadding" :@5,@ "imageEdge" :@150.0};
NSString *vfl = @ "|-hPadding-[_boxV]-hPadding-|" ;
NSString *vfl0 = @ "V:|-25-[_boxV]" ;
NSString *vfl3 = @ "V:|-vPadding-[_headerL]-vPadding-[_imageV(imageEdge)]-vPadding-[_backBtn]-vPadding-|" ;
dict1就是api 中需要的最后一个参数views。由上述宏来完成。
metrics定义了一些VFL中要用的参数。
下面有些VFL字串,一看便知如何使用metrics。
1)"|"表示superview.
|-间距-[view1对象名]-(>=20)-[view2对象名]
不写H/V就表示横向,间距可以写固定值也可写>/<。
形象化的理解,"|"是用来确定view上、下、左、右关系的。
想要确定从上到下的关系,就加V:|。那么这个vfl字串就可以描述从上到下的view们的关系。
2)看到vfl3里面,方括号表示view,圆括号表示尺寸数值。支持大小等于。
或者另一个view |-[view1(view2)],v1的宽度等于v2。
3)优先级用@表示。如V:|-50@750-[view(55)],或者写到metrics里面更好。
具体定义查看UILayoutPriority。有几个固定的数值。1000表示必须支持。
4)options,这个要看具体需要。如果是竖排V布局,可以添加NSLayoutFormatAlignAllLeft,让他们对齐。
根据需要也可以添加按位或NSLayoutFormatAlignAllLeft | NSLayoutFormatAlignAllRight。
5)写好以后一般把constraint添加给superview:
NSString *vfl1 = @
"|-hPadding-[_headerL]-hPadding-|" ;
[self.view addConstraints:[NSLayoutConstraint constraintsWithVisualFormat:vfl1 options:0 metrics:metrics views:dict1]];
6)还有一个api用于生成单个constaint
+(id)constraintWithItem:(id)view1 attribute:(NSLayoutAttribute)attr1 relatedBy:(NSLayoutRelation)relation toItem:(id)view2 attribute:(NSLayoutAttribute)attr2 multiplier:(CGFloat)multiplier constant:(CGFloat)c;对于参数,记得,view1.attr1 = view2.attr2 * multiplier + constant就好。
这个是不用VFL的,好理解,但是不方便。如果用这个写。工作两不会比传统布局少多少。
五.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xib模式,没啥要注意的,一切正常就好。
1.addConstraint(s)前,view应该去部被addSubView上去了;
2.不必给views写frame;
3.给必要的view关掉AutoresizeingMask。[_aView setTranslatesAutoresizingMaskIntoConstraints:NO];
4.UILabel换行要写linebreakMode,要写numberOfLines;
5.UILabel要想换行,一定要添加preferredMaxLayoutWidth。否则没法初始化宽度。
编码模式感受到的最大方便。label换行不用写行高计算了。完全自动适应。label所在的superview也会自动计算rect。
这才是Autolayout的精华。
至此,Autolayout基本功能已经可以为你服务了,的确方便很多。
建议还是使用VFL代码模式,熟练后能够提高很多效率。
郝萌主倾心贡献,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请勿转载。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给作者捐赠,支持郝萌主,捐赠数额随意,重在心意^_^
我要捐赠: 点击捐赠
Cocos2d-X源码下载:点我传送
标签:ios8编程 autolayout vfl addconstraints constraintwithitem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haomengzhu/article/details/4634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