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顿时有了一种悟到了的感觉。
连续一两个月,每天都在疯狂加班,10点半离开公司成了一个寻常的时间点,有时候12点甚至快1点离开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再回头对比下去年的心态,一方面庆幸自己比以前更加努力和勤奋,不知道其他入职两年的同事是否现在还仍然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我悲哀的发现,忙碌了这半年,在绩效上面却很无力,拿不出漂亮的成绩去交付。
今年,感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成长了,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无力感、认知的局限性和见解的浅薄。去年,我可以自信的去和经理吵,和这个那个说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却也被驳斥的不多。但是今年,我越来越没底气了,经常回答不出尖锐的问题,经常被驳斥批评得泪流满面,沉默的时候越来越多。去年,我可以拿着自己认为比较完美的东西去交付,如果被质疑可以勇敢的回应,最终也能获得一些肯定。但是今年,我交付的东西经常被challenge得体无完肤,已经让我到了一种不管交付任何东西,都惴惴不安、恐慌不已,这种畏首畏尾的感觉,让我感觉特别难受,仿佛那个有灵气有思考有想法的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像个机器人、木头人一样的呆滞和木讷。
我很少意识到,半年总结的重要性。以前也做过,但是感觉都是随便应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事情没什么关系,到最终就是一堆一堆的烂摊子扔在那儿。今天做了一次项目的半年总结,却深刻让我感觉到,挫败感和心理落差。事情没做好,说再多都是借口,做不好每一件事是可能的,毕竟人不是万能的,但是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完美交付。手头上的这个项目,确实没有做好足够的规划,当各种变化出现时,完全不能focus原线路,各种跑题偏离主线,半年没交付,是应该的。在沟通中,受到挫折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再去弄也不愿去想解决办法,导致问题一直存在,没产出也是应该的。
下半年,该改变一下了。有几段话我摘录一下,感觉说得非常有道理:
我在办公室每次和人见面打招呼,总是下意识的问“最近忙吗?”,回答一般都是“忙死了”。嗯,“忙”,是一个默认回答,仿佛不这样回答就像做了错事一样不安。我也经常看自己的日程表,从早晨到晚上,恨不得在每个时间空隙都填上会议或者事情,有一处空白就不知所措。
但是你只要稍微停下来,回顾一下经典的时间管理四象限(重要 x 紧急),再统计一下过去一周你工作的内容,你会发现:你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花在“紧急”的两个象限,你会在计划中,给紧急且重要的事情留够时间;执行时,你会不断被紧急但不重要的琐事比如一个短信、一个电话打断。在一个个紧急事件处理的间隙,你的时间又会被刷网页、刷微博、刷微信这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占据。你一天哪还有时间分配给“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举个例子,我工作最重要的可能是“深度学习某个技能”(比如讲演、PPT、数据分析);而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健康”,“亲情”,“友谊”,“理财” 等。大家的可能都是大同小异。问一下自己,在过去的一天、一周、一个月,你在这些事情上投入有多少?不好意思,可能少于刷微博和微信的时间吧。
所以,无论你人生、工作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重要但不紧急”这个象限投入的时间是最少的。
原因也很容易分析,第一,这个象限的事情不立刻处理你不会失去生命、不会丢掉工作,可谓短期没有压力。第二,这个象限的事情认真做起来都非常耗费精力,而且没有短期效果,可谓短期无回报。
所以,一个短期没有压力、看不到明显回报但是投入巨大的象限变成了你时间分配上的“无人区”。
但是,这些“重要不紧急”的象限在时间上就像“滚雪球”一样,投入与不投入的差别会在你工作十几年之后体现非常明显。我曾经以为,自己时间大把,来日方长。但是,一转眼,已经步入一个“中点”。
在忙碌的时候,不妨找时间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梳理一下自己人生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看一下自己真正有多少时间投入在上面。在重要的事情上,有些时候不需要列出一万小时的目标。
因为在《异类》中,是拿那些成为世界级专家、牛人作为一万小时的案例的。很少有人能成为“牛人”,而且,你也不可能同时成为几个方面的牛人。但是,相信我, 每个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你的人生,都有那么几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只要你花时间,不怕麻烦,不怕辛苦,都可以在你35岁的时候,有更多的自信。
今天就慢下来,花时间好好想想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几件事情,做出一些改变。
慢下来,停下忙碌的脚步,好好的去想,去规划,去思考,我下半年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效果?我明年应该做什么,又该到一个什么效果?甚至去想,我现在手头上的项目,如何能进行完美交付。半年没做好,还来得及去挽回,不要等到时间都过去了,再追悔莫及。
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kathy870513/p/380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