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生活
應該從初中算起,因為那個時期我真的是在改變。在這之前,小學、小時候就算了,那時候太小,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人生目標什麽的,就算是改變,也是被改變。
小升初考到了本地最好的一個初中。三年的時間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考出最好的成績
第一次考試,我考的很不好,從未有過的那種,年級的200名左右。那個時候真是任性到了極點,即便班上其他同學也是各個學校升上來的,成績從來是數一數二的,我依然發誓一定要考到年級的前十。因為我在這次考试之前,有過的,只是輕而易舉的考第一,那次,第一次玩兒真的。
那時候不懂策略,就知道死磕。每天5、6點起床學習、晚上還會熬夜到11點。現在想想,其實純粹是浪費時間,沒什麼效率。可當時什麽都不懂,不知道怎樣對要達到的目標做合理的安排,一味的任性。那也是第一次長時間的自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著一些自己認為該去做的事情。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學會了自我管理。
第二次考試,已經是年級的前100了。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怎麼對一件事情做出判斷。比如說,每次考試,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好。自信是什麽?當時也不懂。更多的是,別人說,覺得我能考好,就真的覺得能考好了。別人覺得考的差了,就覺得真的考不好了。還有就是,碰到一些事情,不知道是對的還是錯的,該不該去做?比如,當時不想記筆記,覺得沒什麼用,但是所有人都記。當時不喜歡聽課,覺得自己看看書就可以,但是所有人都說,不跟老師進度,學不好的。
這樣的事情經歷過幾次之後,慢慢的就學會了思考。雖然曾經也一度懷疑過,但最後還是習慣按自己的方式把事情做好。所謂自信,其實就是在學會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初一結束的時候,我真的考了年級的前十。當然,有這個結果,最重要的是勤奮。那個時候,滿腦子就那一個目標——一定要考好。這個和後來在《活法》上面看到的觀點一樣。做成一件事情的前提就是,足夠的想做成。現在就沒有了當初那種純粹的渴望,雖然如今看來,那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但畢竟是曾經的一個目標。也許玩點兒投機取巧的事情比較能夠出奇制勝,但是實力,一定要靠勤奮。這也是在當時想到的。
堅持下去,不管多麼糟糕
實際上,初中三年過的是比較痛苦的。那個時候,不僅是自己,家庭也有無形的壓力,迫使我必須學習成績很好。有多痛苦。。。。痛苦到我至今想到依然心塞!
原因是什麽,現在已經不想再提了。反正不是我自願的,不過結果就是那樣。我初中三年,除了應試,沒做過任何其它的事情。成績總是有一個限度的,即使已經是極限,依然可以被要求更好。所以,一旦有了一個無限度追加的目標,並且永遠也沒有上限,那麼,能堅持多久?如果,真的是,考的怎樣都可以?如果,真的是,學習是爲了你自己的將來?自己的?好吧,真他媽的。
總之,當時就是,不管怎樣,要成績!
那個時候,我從來是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就寢。學習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以至於除了學習,我都不知道還有什麽事情去做。爲什麽這樣做?當時已經不重要了。反正,堅持下去,一直堅持到還能堅持的時候。
當時就感覺到已經和班上其他人太不一樣了,簡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的事情。
也就是在這個近乎變態的生活狀態下,我學會了堅持。不管多麼的糟糕,即便是沒有任何意義,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雷打不動的堅持下去。(在接下來的時光里,體現在好多地方)
當然,那個時候,天天埋頭做自己的事情,也形成了自閉的性格。之前好像也不是很沉默少言的那種,但是初中之後,直到現在,好像再也不願意和人傾心交談。更多的時候,寧可用行動去體現,也不願意去講出來。也許,自閉,就是從初中開始的吧。
其實失去的,並不僅僅是變得自閉,還有其它的很多。比如,極端,或者,稱之為,偏執。也許天生就有這種性格吧!做什麽事情,要麼就不做,要麼就想到去做的最好。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很難聽從其它想法等等這些。
結束?
初中的生活結束了,以我沒有考出一個讓家人滿意的分數告終。(實際上,這是一個真正的終點,後面會體現出,這應該是人生中最後一次精心準備的應試類考試了)
由於初中三年只做了應試這一件事情,所以最值得慶幸的,就是學到的那些好的習慣。當然,失去的,也許即便如今我正努力找回,也無濟於事。
初中三年
【自信】
從來沒有一個人,在我前進的方向上指路。我要去做什麽?沒人會告訴我,所以,自己去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怎麼去做?沒人在意,自己想辦法。能不能做到?自己分析,然後自己找出結果。所以,我的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自信,首先我不會想到去考年級的前十,更不會有後來的各種有趣的事情。在之後的日子里,我想就是靠著這份自信,我走過了幾乎是“和一切格格不入”的高中,走到了大學。
【勤奮】
我是從初中學到的勤奮,學會了用自己的努力,讓別人眼中的“不可能”變得“可能”。那時起就認為,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要勤奮。不僅是行為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要,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要把某件事情做好。當然,投機取巧達到的目的往往比按部就班做到的更讓人稱羨。
【堅持】
有些事情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到,但同樣有些事情需要在經過一定的時間沉澱之後才會出效果。堅持,更像是短跑衝刺。我在初中的堅持、,純粹是爲了堅持本身。但當時堅持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一特性在之後的日子里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
【執行力與自製力】
既然打算把成績搞好,自然要做的有點樣子,執行力與自製力必不可少。當時,每想到一件事情,總是習慣拖拉,一直一直拖下去,拖的不做了。後來就要求自己,想到了就去做,按王陽明的說法,叫“知行合一”。在當時那樣的一個生活狀態下,形成這種特性簡直是水到渠成。不過自製力就大打折扣了。我這個人自製力實際上差的很,只是表面上看起來不錯——因為我從源頭制止自己。
【思考與總結】
這個也算是當初應試的時候學到的,不過日後也一直保持這個習慣。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很無趣的,簡直是機器。而自己想到的,哪怕是錯的,也是有意義的。那個時候已經對好多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並且堅信自己是對的。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想明白了學習的意義。我從小被教育,要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這樣才是有出息。然後,這一切的標誌,就是,成績要很好,最好是比滿分還好。學到的東西,有沒有用其實一點都不重要。有幾個中國的父母會考慮到這些層面上的。當然了,這里並不是說學校學到的東西沒有用,畢竟,學到的,是人文科學的基礎。學習,實際上就是就是應試,考到最好,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至於最後是什麽結果,並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保證。不過我相信,所有人都希望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大學之後,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那麼,要恨就恨自己。自己的人生,難道要別人負責?
扯遠了。我現在大半夜的不睡覺,敲這些東西,其實也算是在總結。通過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已經得到的經驗作分析,總結自己的不足,準備下一步的規劃。這種感覺我認為和回溯算法比較相似,而不是迭代算法。初中的時候喜歡每個週末想想自己的收穫,以此來決定下一步學習計劃。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去總結過去發生的事情,然後去安排未來。
【時間管理】
有句話說的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事情有個計劃,應該是剛上初中時學到的。那時候還不知道,學習竟然還有有個時間安排。後來試了幾次,就感覺這樣挺好。那時候每天早上就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寫在紙上,然後挨個去做。不僅時間上安排的很充實,還會有一定的督促作用。現在每要做什麽事情,都會簡單的安排一下,不至於讓時間虛度。感覺這個像是動態規劃算法,做好了很有效果。
【自閉】
這個缺點恐怕是無法彌補了。從初中起,就忙於自己的事情,不和其他人有交集,不自閉才怪。不過這樣的性格倒是更容易靜下心來,不被各種瑣事打擾,從而能坐得住,去學習各種晦澀難懂的東西。自閉的一個很明顯的體現就是,宅。記得寒暑假在家的時候,如果沒有必要的事情,我習慣一天到晚呆在自己的屋子里。一兩天也許正常,但是兩個月幾乎沒走出屋門,連我自己都震驚爲什麽會這麼宅。
【極端偏執】
初中起,我做事情就已經變得很極端。具體表現在哪兒,我也說不上來。缺少中庸的思想,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标签:生活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u011694809/article/details/464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