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编写高质量的Makefile

时间:2015-06-08 16:43:05      阅读:12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源地址 :http://blog.csdn.net/maopig/article/details/6801749

一、前言

回想自己的第一个Makefile,是这个样子的

CODE
hello:hello.c
     gcc hello.c -o hello



后来有所进步,陆续地写了一些大都是这个样子的Makefile:

CODE

foobar:foo.o bar.o
     gcc -o foo.o bar.o
foo.o:foo.c
     gcc -c foo.c
bar.o:foo.c
     gcc -c bar.c

.PHONY:clean
clean:
     rm -rf *.o foobar



看上去还行,用起来也不错,但是随着程序规模的扩大,每次添加一个新文件,都要手动修改Makefile,实在是不厌其烦。

后来阅读了一些开源程序的Makefile源代码,当然,不是automake生成的那种,有了一些心得,几番进化,一段时间后,感觉对GNU make算是有了些初步的了解,在此总结一下,也算是温故而知新了。而且我记性比较差 ,放在这里算是记录一下,免得以后忘记。同时也免得大家再去翻那些繁复的手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下文中makefile操作的对象有三个文件: foo.c , bar.c 和bar.h,内容分别如下:

foo.c

CODE

#include "bar.h"

int main(){

     print("Hello, makefile!");
              
     return 0;
}




bar.c

CODE

#include <stdio.h>

int print(char * msg){

     printf("%s/n",msg);

     return 0;
}




bar.h

CODE
int print(char * msg);




OK,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进入正题。


二、我的makefile模板

把上个项目的makefile整理了一下,感觉结构比较清晰,可以作为模板供以后使用。

文件内容大体是这个样子的:

CODE

CC = gcc
CFLAGS = -Wall -O
INCLUDE = -I/usr/include/mysql                             #其实在这里用不着这几个选项
LFLAGS = -L/usr/lib/mysql -lmysqlclient -lpthread   #仅做示意之用

TARGET = foobar

SOUCE_FILES = $(wildcard *.c)
OBJS = $(patsubst %.c,%.o,$(SOUCE_FILES))

%.o : %.c %.h
     $(CC) -c $(CFLAGS) $< -o $@

%.o : %.c
     $(CC) -c $(CFLAGS) $< -o $@

$(TARGET): $(OBJS)
     $(CC) $^ -o $@ $(INCLUDE) $(LFLAGS)

.PHONY:clean
clean:
     $(RM) $(TARGET) $(OBJS)




解释:

前几行都是变量的定义,至于为什么要定义这些变量,理由和编程中使用宏定义是一样的,那就是改一个就可以使很多地方同时生效,避免了重复的工作。

按照惯例:

CC变量指定了使用的编译器
CFLAGS变量包含了所需的编译选项
INCLUDE是寻找头文件的路径
LFLAGS是加载外部库时的指定选项。
TARGET变量代表最终要生成的可执行程序

下面的内容就是关键了,我们将利用一些GNU make内置的函数与推导规则来完成我们的目标。

首先的任务是自动获得当前目录下所有的源文件,好让我们新添文件后不必再修改Makefile。
完成这个功能的是这行代码

SOUCE_FILES = $(wildcard *.c)

wildcard 是GNU make程序预定义的一个函数,作用便是获取匹配模式文件名,原型为$(wildcard PATTERN)。它的详细说明可以看这里。简单来说wildcard函数的参数只有一个,就是函数名之后的文件名模式,这里的模式使用shell可识别 的通配符,包括“?”(单字符)、“*”(多字符)等。现在我们的需求是获取当前目录下的所有.c文件,模式自然是*.c。

按照最基本的依赖规则,生成TARGET文件依赖于一系列的.o文件,那么如何获得这些.o文件的列表呢?答案是使用patsubst模式替换函数函数:

$(patsubst %.c,%.o,$(SOUCE_FILES))

模 式替换函数patsubst函数原型为$(patsubst PATTERN,REPLACEMENT,TEXT),相比wildcard,它要复杂一些,顾名思义,三个参数依次代表了匹配模式,替换规则,替换目标 字符串。在这里,我们需要把所有.c替换成.o,所以写成上面的样子就可以了。

现在c源文件列表和obj文件列表都有了,下一步就该为每个源文件编写规则了。

其实很多源文件的编译规则都是一样的,就像最开始那个Makefile中那样

CODE

foo.o:foo.c
     gcc -c foo.c
bar.o:foo.c
     gcc -c bar.c



仅仅是文件名不同而已,因此就给了我们提取模式的某种可能性。我在一个关于winsock的makefile中找到了答案:

CODE
.SUFFIXES: .c .o
.c.o:
         $(CC) -c $(CFLAGS) $< -o $@



这个规则利用了GNU make的后缀规则。
在这里,当定义了一个目标是“.c.o”的规则时。它的含义是所有“.o”文件的依赖文件是对应的“.c”文件。因此在这条规则下,foo.c将被自动编译成foo,bar.c被编译成bar。
而特殊目标.SUFFIXES这句的作用是: 在默认后缀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作为后缀的关键字符串。
其实.c.o是肯定在默认识别的规则中的,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显式地声明一下比较好。

可以看到,这个规则十分的晦涩,反正我第一眼真是没看明白。因此,新版本的GNU make已经使用模式规则替代了后缀规则。

同样的功能,利用模式规则实现如下:

CODE
%.o : %.c
         $(CC) -c $(CFLAGS) $< -o $@



这样看起来便清晰多了。如果考虑到头文件,完美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

CODE
%.o : %.c %.h
         $(CC) -c $(CFLAGS) $< -o $@



在上面的规则中,还使用了一些GNU make的自动化变量,他们的含义分别如下:

$@ --- 目标文件
$< --- 第一个依赖文件
$^ --- 所有的依赖文件

更多的自动化变量可以参见这里

最后的规则就是生成可执行文件了,很普通,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调试,可以在makefile中定义一些伪目标。(伪目标的解释和意义可以看这里)
一般调试用的makefile中都会有两个伪目标,一个clean,一个debug

对 于clean,手册里说:“make存在一个内嵌隐含变量“RM”,它被定义为:“RM = rm –f”。因此在书写“clean”规则的命令行时可以使用变量“$(RM)”来代替“rm”,这样可以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虽然不知道“必要的麻 烦”是什么,但是小心不为过,照着手册做比较好。

对于debug,和正常模式不同的就是添加了一些编译选项,修改CFLAGS的内容就可以了。但目前还没搞明白怎么动态地在makefile里修改变量的内容。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三、在多文件夹情况使用makefile组织代码

上一段中给出的makefile,对于一般的小程序已经足矣,但是如果代码文件越来越多,最后不得不放到几个文件夹中,这时又该怎么办?
比如说我们准备把bar.c中的函数整理成了一个函数库libbar放在主程序文件夹中的子文件夹libbar中,这时该如何利用makefile来组织这些文件?
比较好的办法是在libbar文件夹中放置一个独立的子makefile,然后在主makefile里调用它。

libbar/Makefile:

CODE

CC = gcc
CFLAGS = -Wall -O
AR = ar
AFLAGS = -r
INCLUDE = -I/usr/include/mysql
LFLAGS = -L/usr/lib/mysql -lmysqlclient -lpthread

TARGET = libbar.a

SOUCE_FILES = $(wildcard *.c)
OBJS = $(patsubst %.c,%.o,$(SOUCE_FILES))

%.o : %.c %.h
     $(CC) -c $(CFLAGS) $< -o $@

%.o : %.c
     $(CC) -c $(CFLAGS) $< -o $@

$(TARGET): $(OBJS)
     $(AR) $(AFLAGS) $(TARGET) $(OBJS)

.PHONY:clean
clean:
     $(RM) $(TARGET) $(OBJS)




主Makefile:

CODE

CC = gcc
CFLAGS = -Wall -O
INCLUDE = -I./libbar
LFLAGS = -L./libbar -lbar

SHELL = /bin/bash
SUBDIRS = libbar

TARGET = foobar

SOUCE_FILES = $(wildcard *.c)
OBJS = $(patsubst %.c,%.o,$(SOUCE_FILES))

%.o : %.c %.h
     $(CC) -c $(CFLAGS) $(INCLUDE) $< -o $@

$(TARGET): $(OBJS) libs
     $(CC) $(OBJS) -o $@ $(INCLUDE) $(LFLAGS)

libs:
     @ for subdir in $(SUBDIRS); do /
         (cd
subdir && $(MAKE)); / 
     done 
 
.PHONY:clean 
clean: 
     $(RM) $(TARGET) $(OBJS) 
     @ for subdir in $(SUBDIRS); do / 
         (cd
subdir && $(MAKE) clean); /
     done




在主makefile中使用了shell的for语句,循环取出SUBDIRS中的子文件夹名,然后进入子文件夹执行make,然后返回。如果在子makefile中出错,编译过程将终止。

四、编译多个目标

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就是需要从很多的代码,生成很多的可执行文件。

例如编写了一堆小工具,而每个工具只有一个源文件,用foo.c生成foo,用bar.c生成bar。

一个一个编译肯定不现实,这时该怎么做?让我们用GNU make来解决吧!

仔细阅读手册,发现GNU make中的静态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方便阅读,直接将手册中关于静态模式的解释粘贴如下:

QUOTE
静态模式规则是这样一个规则:规则存在多个目标,并且不同的目标可以根据目标文件的名字来自动构造出依赖文件。静态模式规则比多目标规则更通用,它不需要多个目标具有相同的依赖。但是静态模式规则中的依赖文件必须是相类似的而不是完全相同的。

静态模式规则的基本语法:

TARGETS ...: TARGET-PATTERN: PREREQ-PATTERNS ...

COMMANDS

...

“TAGETS”列出了此规则的一系列目标文件。像普通规则的目标一样可以包含通配符。

“TAGET -PATTERN”和“PREREQ-PATTERNS”说明了如何为每一个目标文件生成依赖文件。从目标模式(TAGET-PATTERN)的目标名字 中抽取一部分字符串(称为“茎”)。使用“茎”替代依赖模式(PREREQ-PATTERNS)中的相应部分来产生对应目标的依赖文件。




对应我们的需求,应该是用符合%.c模式的文件,生成文件名为%的可执行文件,同时利用自动化变量,构造规则如下:

CODE
$(TARGET_FILES): % : %.cpp
     g++ $(CFLAGS) $< -o $@



其中$(TARGET_FILES)为最终的可执行文件名,可以用wildcard配合patsubs函数获得。

因为$(TARGET_FILES)不止一个,所以直接写这个命令的结果是只会编译出一个可执行文件,即第目标文件列表中的一个文件,要想成功编译出所有的,还需要伪目标的帮忙。

完整的makefile如下:

CODE


CC = gcc
CFLAGS = -Wall -O

SOUCE_FILES=$(wildcard *.c)
TARGET_FILES=$(patsubst %.c,%,$(SOUCE_FILES))

.PHONY:all

all:$(TARGET_FILES)

$(TARGET_FILES): % : %.c
     g++ $(CFLAGS) $< -o $@

clean:
     $(RM) $(TARGET_FILES)

 

 

 

 

这里介绍两种变量的高级使用方法,第一种是变量值的替换。

我们可以替换变量中的共有的部分,其格式是“$(var:a=b)”或是“${var:a=b}”,其意思是,把变量“var”中所有以“a”字串“结尾”的“a”替换成“b”字串。这里的“结尾”意思是“空格”或是“结束符”。

还是看一个示例吧:

    foo := a.o b.o c.o
    bar := $(foo:.o=.c)

这个示例中,我们先定义了一个“$(foo)”变量,而第二行的意思是把“$(foo)”中所有以“.o”字串“结尾”全部替换成“.c”,所以我们的“$(bar)”的值就是“a.c b.c c.c”。

另外一种变量替换的技术是以“静态模式”(参见前面章节)定义的,如:

    foo := a.o b.o c.o
    bar := $(foo:%.o=%.c)

这依赖于被替换字串中的有相同的模式,模式中必须包含一个“%”字符,这个例子同样让$(bar)变量的值为“a.c b.c c.c”。

编写高质量的Makefile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canphp/p/4561106.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