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创建型模式(5):原型、建造者、单例、工厂、抽象工厂。
1.原型模式:建立相应数目的原型并克隆它们通常比每次用合适的状态手工实例化该类更方便。
2.建造者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用同样的构建过程创建不同的产品。
3.单例模式:让类自身负责保存它的唯一实例。这个类可以保证没有其他实例可以被创建,并且提供一个访问该实例的方法。这样对唯一的实例就可以严格地控制客户怎样以及何时访问它。
创建型模式隐藏了类的实例是如何被创建和放在一起的,整个系统关于这些对象所知道的是由抽象类所定义的接口。这样,创建型模式在创建了什么、谁创建它、它是怎么被创建的,以及何时创建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创建型模式抽象了实例化的过程。它们帮助一个系统独立于如何创建、组合和表示它的那些对象。创建型模式都会将关于该系统使用哪些具体的类的信息封装起来。允许用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的“产品”对象配置一个系统。配置可以是静态的,即在编译时指定,也可以是动态的,即在运行时指定。
通常设计应该是从工厂模式开始,当设计者发现需要更大的灵活性时,设计便会向其他创建型模式演化。当设计者在设计标准之间进行权衡的时候,了解多个创建型模式可以给设计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二、结构型模式(7):适配器、桥接、装饰、组合、外观、代理、享元。
1.适配器模式:让接口不同的类通过适配后协同工作。
2.桥接模式:解耦不同方向的变化,通过对象组合的方式,把两个角色之间的继承关系改为了组合的关系,从而使这两者可以应对各自独立的变化。
3.装饰模式:以动态、透明的方式给单个对象添加职责,并在不需要时撤销相应的职责。
4.组合模式:可以一致地使用组合结构和单个对象。任何用到基本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组合对象。
5.外观模式:应该让一个软件中的子系统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达到最小,而具体办法就是引入一个外观对象,它为子系统间提供了一个单一而简单的屏障。
代理与外观的主要区别在于,代理对象代表一个单一对象而外观对象代表一个子系统;代理的客户对象无法直接访问目标对象,由代理提供对单独的目标对象的访问控制,而外观的客户对象可以直接访问子系统中的各个对象,但通常由外观对象提供对子系统各元件功能的简化的共同层次的调用接口。
代理与适配器的区别在于,代理是一种原来对象的代表,其他需要与这个对象打交道的操作都是和这个代表交涉。而适配器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代表者,只需要为应付特定使用目的,将原来的类进行一些组合。
三、行为型模式(11):模板方法、命令、职责链、状态、解释器、中介者、访问者、策略、备忘录、迭代器、观察者。
1.模板方法模式:由一个抽象类组成,这个抽象类定义了需要覆盖的可能有不同实现的模板方法,每个从这个抽象类派生的具体类将为此模板实现新方法。
2.命令模式:将错做调用的对象与指导如何实现该操作的对象解耦,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指定、排列和执行请求。
3.职责链模式:让客户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提交一个请求,然后由所有能处理这请求的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4.状态模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来组织与特定状态相关的代码,决定状态转移的逻辑不在单块的if或switch中,而是分布在各个状态子类之间,由于所有与状态相关的代码都存在于某个状态子类中,所以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
5.解释器模式:如果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久可以考虑将该问题的各个实例表述为一个简单语言中的句子。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
6.中介者模式:将集体行为封装一个单独的中介者对象,中介者负责控制和协调一组对象间的交互。中介者充当一个中介以使组中的对象不再相互显示引用。这些对象仅知道中介者,从而减少了相互连接的数目。
7.访问者模式:访问者增加具体的Element是困难的,但增加依赖于复杂对象结构的构件的操作就变得容易。仅需增加一个新的访问者即可在一个对象结构上定义一个新的操作。
8.策略模式: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策略类中使得可以独立于其类改变它,使它易于切换、易于理解、易于扩展。
9.备忘录模式:可以避免暴露一些只应由对象A管理却又必须存储在对象A之外的信息。备忘录模式把可能很复杂的对象的内部信息对其他对象屏蔽起来,从而保持了封装边界。
10.迭代器模式:将对列表的访问和遍历从列表对象中分离出来并放入一个迭代器对象中,迭代器类定义了一个访问该列表元素的接口。迭代器对象负责跟踪当前的元素,并且知道哪些元素已经遍历过。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alden1024/p/455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