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波德莱尔》一书系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其同胞诗人波德莱尔的传记。此一传记并未同其他传记一般讲述诗人的生平,而是用作者(亦哲学家)自己的哲学观念阐述了诗人的,从而让读者了解到这位独特诗人颇具传奇性的一生如何成为可能。
我们观察波氏的一生,从中也许可以发现一种隐秘的事物,他同它抗争,并不甘心把自己交到它的手上;他对它——和乎自然意志——的要求嗤之以鼻,仿佛那些都与他无关,或者至少没有重要到能决定他如何是的程度。他隐匿在它的慧眼之下,并且做得很好。他跟它奇怪地耍着各种把戏,以此证明他对它是不屑一顾的。我们看到的这种东西,是一种必然性存在,人们普遍地称之为命运。
波氏幼年丧父,母亲改志。他和继父无论在志趣和品位上都有抵牾,所以待到成年,继承了生父的遗产,经济上暂时不受约束时便过起了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的生活。萨特在书中说波德莱尔对他的母亲有一种超乎母子之情外的爱,这种非道德的、畸形的情感会对他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波德莱尔作为一个诗人,在与人交往时却并未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沉着和机智。他怪异的脾气与我们在他的诗中传达的气质大相径庭:他冲动,暴躁,善变;他没有工作,靠别人的接济,他脾气也很坏,在给别人的信中很好的暴露了他的这些缺点。他在为自己建立起的花园里踽踽独行,偶尔有人会闯进来,但毕竟很少。他的代表作《恶之花》,很多都有对恶的物的描写:腐烂的尸体,淫秽的女人,臭气呼呼的街道;巴黎每个肮脏的角落,他的诗句都留下了痕迹。但是我们可以发问,这位同命运较量、脾气乖戾的诗人,在歌颂和描绘了一幅幅恶的景象,是不是为了指引我们走向善呢?就像他的一生一样,不停的玩弄滑稽的游戏,要命运对他束手无策,他这样做得很好,为自己设计的一生,从生活作风,到安身立命,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在他的诗中也许也在玩这种把戏,通过描写恶的本质从而达到善的追求。
《波德莱尔》薄薄一册,却不停地出现了萨特哲学中相当重要的两个词: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前者乃是一种自然状态,即存在着本身的姿态。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自我选择的结果之中。这两个概念类似之前尼彩提出的”应该是,要是和是“。萨特向我们诉说的正是这样一些概念。诗人的一生能很好的被概括自为存在的概念之中,我们知道,波德莱尔的一生就是这样过的:首先作为自为存在的个体,他有成为一种自然的必然性,但是他却并未安于命运,他甚至嘲笑它。他为自己塑造那个高悬在我们头上的伟大事物,他设计了自己的一生。因此可以说,波德莱尔的一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constantince/p/457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