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三层结构——理论篇

时间:2014-07-08 15:04:42      阅读:20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使用   文件   

为什么要分层?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4、有利于标准化;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6..方便团队分工

分层:

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bubuko.com,布布扣


 1. 表现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它是系统的UI部分,负责使用者与整个系统的交互。在这一层中,理想的状态是不应包括系统的业务逻辑。表示层中的逻辑代码,仅与界面元素有关。

bubuko.com,布布扣

 2.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

    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bubuko.com,布布扣

3. 数据访问层

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bubuko.com,布布扣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三层架构并不能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相反由于表现层只能访问逻辑层,再逻辑层访问数据访问层,因此牺牲了效率。但这一缺陷比起它的优势,在现在硬件品质高速发展的时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完善的三层结构的要求是:修改表现层而不用修改逻辑层,修改逻辑层而不用修改数据层,否则你的应用是不是多层结构,或者说是层结构的划分和组织上是不是有问题就很难说.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概念的问题.

 

三层结构——理论篇,布布扣,bubuko.com

三层结构——理论篇

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使用   文件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gaibian0823/article/details/37373217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