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赶上这几日休息,好好总结一下干开发以后这几年对生活的认识,其实很早就想写了,曾经多少个晚上躺在床上组织好的语言被推迟,如今终于能敞开心怀。很多我个人本身也没有做到,并且个人认知有限,多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园友多加指正。部分臆想冲击到您的内心,请屏住呼吸,实在不能忍受,请出门左转......
多数同伴(我把和我一起码转的同事都称之为同伴)一开始胸怀大志,满满热情,都有很高的人生理想,多半不是为了这行业而真正喜欢这个行业,而是被这个行业相对较高的薪水而被迫做着这个行业。他们因为心系另外的 "大事业",故而不专注,只局限于完成任务,不择手段,闲暇时间都是思考着自己所幻想的"大事业"。借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一些话语:
马可以跑得很快,鱼可以游得很深,鸟可以飞得很高,这都是他们的特点,为什么呢?马跑得很快,但是马不会四处去问自己为什么跑得快;鱼游得很深,但是鱼不会四处找答案自己为什么游得深;鸟可以在天空翱翔,但是鸟不会去质疑为什么自己飞得那么高。
是不是想过为什么很多时候去做一件事很久达不到我们的所期望的完美结果,而同样童年的我们能把很多事儿做好。童年我们去根据我们感兴趣的做,大多是没有思考会产生什么结果,而现在我们做每件事都带着目的性,甚至会期待快点儿能有结果。后面省略N多个字。
每个人都想活的有意思,其实我所理解的活的有意思不仅仅是吃好的,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的目前自己也全部说不清楚的东西。无论哪个阶段,怎样的环境,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或多个比自己更强的人。也许有一天,受自己影响的人会变成影响自己并提着灯给自己照路的人,我坚信这在将来常会有的。人在壮大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求得当时比自己的认知和知识更高明的指教。努力去发现身边正能量思想的人。在此借用柴静《看见》的一句话:
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思考,我发现目前天朝的人太浮躁了,也可能就是这个社会太浮躁了,诸如"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30岁以后转管理,转行业"、"逃离码农世界"等这类的想法,现实身边,各大论坛比比皆是。我想说的是你们有这想法可以,请不要把这些负面的能量传递给后面真正爱这个行业的同伴儿,可能很多真正的天才就被你们扼杀了。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生活处处是围城,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却又被其所束缚,还将这些称之为现实。对于个人,知识和认识是非常狭隘的,那个现实大多是自己强制维持自己意愿的幻觉,每个人都活在自我意识中,没有资格去警告别人。
有些东西,在心里不是不说,而是不能说。试过太多次给别人听,得到的评价是:你想那么多干嘛?你有病吧?找你最近是怎么了?你老老实实的上班挣钱,别想那些没用的东西。你说的那东西能变成金钱吗?能当饭吃吗。你疯了么,就不能干点正经事儿?你喝醉了?太多太多次的打击了。大多数时候,我甚至觉得找到一个同类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时候都是圈子的问题,在一个圈儿,思想或能力高于他人,独立出来被周边称之为"优秀"。在另一个圈儿,其实弱的不像话,殊不知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需要深入。很多时候不是别人太强,真的是自己太弱。多低调的学习,做事及处人,少抱怨。
优秀也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旦拥有了力量就会变得孤立,也会变得傲慢,纵使初衷只是为了追求出色,如果没有同样追求竞争的同伴儿,哪怕是敌人,都是异类,只是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世俗和优秀想来都是对立的。不好的东西普遍适应了也就变成好的了,好的东西稀少了也就变成不好的了,目前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句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么简单,所以有时候一生都在寻求同伴儿。不是不适应世俗,是我太渺小了。
挑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儿,持续不断的做下去,钱会随之而来,我一直坚信,并且历史已经证明了很多次,虽然都不值得一提。不要看到艾莉森,拉里佩奇,巴菲特等天才成功的表面,他们的背后都是高强度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执着于名利,执着于家庭,那将是制约自己,限制自己成长的可怕行为,也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憎恨的愚蠢行为。太过于执着利益这种渺小的东西,将会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真正的成长是无法局限在规则,制约,预感或想象之中的。用张德芬的一句话概括就是:
当紧缩在苞芽中,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时机就成熟了
说起看书,我个人惭愧,近两年非技术书到是看了不少,技术书没看2本,最近一段时间明显感觉学习能力下降了,得抓紧时间补习。以前上下班地铁里3个月还是能翻完一本的,虽然效果不是太好,总比不翻的好。技术书帮助我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非技术书,如历史,哲学能帮助我更好的去生活,文学能帮助我理顺内心所想,提高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虽然短时间内体现不出来,但是仍然坚持,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站在另一个层次。总之继续坚持读书,写博客。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lentle/p/467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