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编码之痛(上)编码的来龙去脉

时间:2015-07-29 14:03:46      阅读:248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编码   计算机   unicode   utf-8   

编码由来


编码的成长见证了计算机由个体到集体 由国家到世界



一、最初的编码


计算机最初的编码的概念,最初计算机大家都拿着0101


二、以下是字节的由来


”所谓字节,原意就是用来表示一个完整的字符的。最初的计算机性能和存储容量都比较差,所以普遍采用4位BCD编码(这个编码出现比计算机还早,最早是用在打孔卡上的)。BCD编码表示数字还可以,但表示字母或符号就很不好用,需要用多个编码来表示。后来又演变出6位的BCD编码(BCDIC),以及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7位ASCII编码。不过最终决定字节大小的,是大名鼎鼎的System/360。当时IBM为System/360设计了一套8位EBCDIC编码,涵盖了数字、大小写字母和大部分常用符号,同时又兼容广泛用于打孔卡的6位BCDIC编码。System/360很成功,也奠定了字符存储单位采用8位长度的基础,(这里的字符就是字节 最初一个字符就是用8个字节来表示)这就是1字节=8位的由来。“ from:http://www.guokr.com/question/542532/


三、ANSI(ascll)的由来 (美帝编码)


八位的字节一共可以组合出256(2的8次方)种不同的状态。他们把其中的编号从0开始的32种状态分别规定了特殊的用途,一但终端、打印机遇上约定好的这些字节被传过来时,就要做一些约定的动作。遇上00x10, 终端就换行,遇上0x07, 终端就向人们嘟嘟叫,例好遇上0x1b, 打印机就打印反白的字,或者终端就用彩色显示字母。他们看到这样很好,于是就把这些0x20以下的字节状态称为“控制码”。 他们又把所有的空格、标点符号、数字、大小写字母分别用连续的字节状态表示,一直编到了第127号,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用不同字节来存储英语的文字了。大家看到这样,都感觉很好,于是大家都把这个方案叫做 ANSI 的 “Ascii” 编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当时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都用同样的ASCII方案来保存英文文字。
后来,就像建造巴比伦塔一样,世界各地的都开始使用计算机,但是很多国家用的不是英文,他们的字母里有许多是ASCII里没有的,为了可以在计算机保存他们的文字,他们决定采用127号之后的空位来表示这些新的字母、符号,还加入了很多画表格时需要用下到的横线、竖线、交叉等形状,一直把序号编到了最后一个状态255。从128到255这一页的字符集被称“扩展字符集”。从此之后,贪婪的人类再没有新的状态可以用了,美帝国主义可能没有想到还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也希望可以用到计算机吧!
四、 中国人的编码


GB2312


等中国人们得到计算机时,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字节状态来表示汉字,况且有6000多个常用汉字需要保存呢。但是这难不倒智慧的中国人民,我们不客气地把那些127号之后的奇异符号们直接取消掉, 规定:一个小于127的字符的意义与原来相同,但两个大于127的字符连在一起时,就表示一个汉字,前面的一个字节(他称之为高字节)从0xA1用到0xF7,后面一个字节(低字节)从0xA1到0xFE,这样我们就可以组合出大约7000多个简体汉字了。在这些编码里,我们还把数学符号、罗马希腊的字母、日文的假名们都编进去了,连在 ASCII 里本来就有的数字、标点、字母都统统重新编了两个字节长的编码,这就是常说的 “全角” 字符,而原来在127号以下的那些就叫 “半角” 字符了。


中国人民看到这样很不错,于是就把这种汉字方案叫做“GB2312”。GB2312 是对 ASCII 的中文扩展。
但是中国的汉字太多了,我们很快就就发现有许多人的人名没有办法在这里打出来,特别是某些很会麻烦别人的国家领导人。于是我们不得不继续把 GB2312 没有用到的码位找出来老实不客气地用上。


GBK


后来还是不够用,于是干脆不再要求低字节一定是127号之后的内码,只要第一个字节是大于127就固定表示这是一个汉字的开始,不管后面跟的是不是扩展字符集里的内容。结果扩展之后的编码方案被称为 GBK 标准,GBK 包括了 GB2312 的所有内容,同时又增加了近20000个新的汉字(包括繁体字)和符号。 后来少数民族也要用电脑了,于是我们再扩展,又加了几千个新的少数民族的字,GBK 扩成了 GB18030。从此之后,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可以在计算机时代中传承了。
中国的程序员们看到这一系列汉字编码的标准是好的,于是通称他们叫做 “DBCS”(Double Byte Charecter Set 双字节字符集)。在DBCS系列标准里,最大的特点是两字节长的汉字字符和一字节长的英文字符并存于同一套编码方案里,因此他们写的程序为了支持中文处理,必须要注意字串里的每一个字节的值,如果这个值是大于127的,那么就认为一个双字节字符集里的字符出现了。那时候凡是受过加持,会编程的计算机僧侣们都要每天念下面这个咒语数百遍:
“一个汉字算两个英文字符!一个汉字算两个英文字符……”


五、世界人民的编码


因为当时各个国家都像中国这样搞出一套自己的编码标准,结果互相之间谁也不懂谁的编码。

一个叫 ISO (国际标谁化组织)的国际组织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的方法很简单:废了所有的地区性编码方案,重新搞一个包括了地球上所有文化、所有字母和符号的编码!他们打算叫它 “Universal Multipl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简称 UCS, 俗称 “unicode”。unicode各版本说明请参考http://www.cnblogs.com/wpcockroach/p/3907324.html

参考: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446794-id-16773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编码之痛(上)编码的来龙去脉

标签:编码   计算机   unicode   utf-8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shanghongshen/article/details/47126611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