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写给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封信

时间:2015-08-07 12:44:34      阅读:23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随着留学热的兴起,更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享受和国内不同的教育。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关于改革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中国的大学,不上也罢”、“ 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上大学”等读书无用论。我们国家的大学怎么了?路又在何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今年,中国将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2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1.2%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大学扩招本来不应该是我们一介平民来奢谈的,但是作为平民,我们又不能摆脱大学扩招的影响,甚至是束缚,因为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孩子要读书考大学。因为大学扩招后,学生数明显增加,而学校的师资水平并没有跟上,教师队伍鱼龙混珠;因为多个班级合堂上课,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正所谓“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现在,很多大学校园面积越来越大,楼越盖越高,把“世界一流大学”搞成了“世界一流建筑”,而真正的学术精神却仍未生根发芽。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通过大学的扩招和升格新建,我们构建了拥有1200多所本科院校的庞大教育体系,但这个体系基本是学科教育的路子,只注重理论而与实践结合不够,与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并不配套,毕业生定位高,不愿意到基础岗位工作,甚至因为培养路子的问题,也难以胜任生产经营一线岗位的要求。职业教育目前比较好的解决了与产业对接的问题,但是,社会的偏见使得更多的学生宁可找不到工作也要到本科院校,不愿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造成目前社会上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矛盾并存。

(三)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却年复一年的维持上个世纪的水平。教师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与社会接轨,自身就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传递新知识的能力。大学讲述的课程内容大部分以理论为主,有针对性的实践课少之又少,学生学习不到就业技能,课本知识至少80%都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与其讲授大量无用的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如何自学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的种类是繁多的,捕鱼的方法则有固定的技巧,学会捕鱼的技巧,需要捕什么样的鱼则由学生自己决定。

(四)大学里对教育的评价体制是教师偏离教育的本质。大学里的教育原本以成才为目标才符合教育的本质,然而以目前评价体系而言,重科研轻教学,重就业率而轻成才率。导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高校评价机制。对于大学而言,最大的“政绩”不是教学成绩,而是科研成绩,尤其要看得到了多少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项目,带来了多少万甚至多少亿的科研经费,将大学的评价体系简单化与功利化是外行管理内行的普遍现象。正是在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下,导致了高校科研功利化和教学荒废化的趋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威信也不断沦落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已经失去了精神的独立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能力,而只是拿到了学校的毕业证而已。学校只关心招生而并不重视毕业,导致学生的质量逐年下降,响当当的本科生没有原来中专生的水平,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本科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五)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成为抹杀个性的终极杀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应当是由社会承担的一个重要阵地,而并不适合产业化,因为教育本身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并不是为学校培养人才。技能培训可以商品化,但教育本身并不适合商品化,尤其是大众教育,只能是一种福利,而目前却刚好相反。

教育产业化以来,教育质量每况愈下。正确的教育产业化应当是经营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而不是经营学生,然而绝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并不是学者,而是并不擅长经营的官员,只会经营学生,将学生作为消费者,学校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商家,在这种垄断的体制下,学生只能花费高价购买劣质服务。

产业化必将导致同质化,否则无法进行快速扩张,然而同质化教育是抹杀个性的教育,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将一群个性完全不同的孩子,经过生产线式的标准化生产之后,变成了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人,这些人要么屈从于社会,完全放弃自我,要么被社会孤立,成为另类,艰难的生活。中国千人一面的教育,“工业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学校应该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正如孔夫子所说“因材施教”。社会应该是和而不同,而现在刚好是同而不和。

(六)大学已经成为大众教育,而失去了精英教育的功能。曾几何时,大学生就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有影响力,有地位。而现在,大学生却成了社会的最底层,成了失业风险最高的群体。“知识改变命运”可能性已经变得越来越渺茫,学校也不再将学生当做精英来看待,只是一个个来消费的顾客,只要愿意付钱,保证拿到毕业证,没有人在乎哪个学生有没有能力,毕业条件只是以最低标准拿到学分,而并不关心这些学分的水分有多大。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可能性降低也必然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七)学校越来越失去教育功能,而只剩下最基本的传授功能。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传道,也就是传播道理给学生,而目前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唯一做得就是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将传道的工作全部推给个家长。如果家长有能力实现教育,那还要学校做什么呢?部分大学里,平时能坚持上课的学生不足实际人数的1/3。学生在课堂睡觉、说话、玩手机,没人管没人问。期末考试,学院领导主动和任课老师打招呼,不要出试题太难,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考试。实在没通过考试的,不是学生着急,而是老师没完成任务。自制力强的学生在大学里,还能多少学点东西,自我约束差的学生,上网、玩游戏、谈恋爱等等,基本上是白白浪费大学的青春时光。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鲤越龙门;春风得意,因为我们大学“严进宽出”,最终却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自主创业比例偏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足1%,成功的创业更是屈指可数。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简化学生自主创业门槛,但是政令不出中南海,最先一公里启程难或者根本没启程,最后一公里落实难,影响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简政放权”不光要“放权”,还要“简政”,权力下放了,还要那么多政府机关人员干什么?这些人只能想法设法“揽权”。

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目前学校里有优势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又有大量国家政策的扶持,是教育的主体,却没有完全实现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残次品。各种培训机构只是以知识或技能的传授为内容,并没有涉及教育的部分,培养出来的绝大部分是工人。而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由比例不大的精英组成,曾经我们的精英是大学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精英却是那些并未上过大学,由社会大熔炉培养出来的奇葩人才。中国越来越多的有潜质的人被同质化教育所扼杀,精英阶层已经退化成了少量的明星,这些明星越闪亮,说明我们的精英阶层已经越衰落。精英是国家的脊梁,精英阶层的强大才是我们国家未来快速发展的希望,而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各种培训机构,都并没有针对精英进行培训,或者说是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埋没。那些有条件的精英纷纷出国,忍受异国他乡的孤独,却无法在国内真正找到良好的环境快速成长。

国家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但现状却是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国家不断地强调创新教育,但现状却是学生越来越失却创新的能力,而现在国家不断强调创业教育,但愿这一次能够成功。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也谓学术环境)缺失。

大学教育专业间壁垒森严,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教育很难实现,大学与社会脱节,理论人才缺乏实践,应用型人才缺乏市场观念,科研成了自娱自乐,考试考核方式单一而绝对化,缺乏非标准答案的考核,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不够,而这是创新意识的必要前提。

三、开展“四种培训”,打造中国精英

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增加相应的动手能力培训内容刻不容缓。本着“明确定位、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基本思路,拟将培训内容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能力培训、精英培训、创新培训、创业培训。大力发展中国本土的精英阶层,让中国快速发展与强大。

能力培训:特指就业能力培训,针对有兴趣的广大本科生及毕业后希望深造的新员工。该部分培训是面向大多数学生,只要满足基本要求即可。基本要求就是有强烈的意愿提升个人能力。培训课程要循序渐进,由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基础课程约30%左右;实践课程40%;实训课程30%。基础课程讲解专业的基础知识,讲师由大学里的教师组成。实践课程是根据实际案例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跟着实践,讲师一边指导,一边讲解。主要由公司的高级研发人员组成。实训课程是针对开放性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题目的开发、实验、测试、改进等各个环节。整个过程由指导老师全程跟随指导。

精英培训:针对少数(20%)希望成为社会精英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能力培训之后可选择进行精英培训。精英培训只有那些拥有强烈成为精英的人,并且经过考核具备精英素质的人才可以加入。在满足能力的要求下,要增加精英意识的培养,重点在于性格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培训要增加心理学、成功学、社会实践活动、礼仪、高难度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内容。要将学生培养前后判若两人方为成功。最关键在选人时要求该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与不屈不饶的精神。

创新培训:针对个别具备创新意识(1%)、有强烈的好奇心与乐于接受失败精神的学生,又希望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可以加入创新培训。只能进行个人的辅导,而无法进行普及型培训。创新培训包括创新心理学、创新方法论、创新实践训练与实际项目创新实训。创新与科研相辅相成,创新能力也是科研能力,因此创新课程中要添加科研训练课程作为创新的高级别课程。

创业培训:针对那些忧国忧民事业心强烈的,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创业培训,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前提是已经具备了创业能力,并做好了准备。此类培训范围约占学生人数的1‰。创业培训并无固定课程,只能以个人的情况定制,并进行指导。

这四种培训方式针对四种不同的人群,涉及范围越来越窄,要求也会逐次提高,采用逐级淘汰制。只有满足每一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时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培训班,而每一个培训班的成才率一般会控制在50%左右。通过评估,我们确定学生的基本实力,来规划学习内容,一般不允许越级培训。对于所有的培训课程均采用准入制,在培训之前一定要进行能力测评与意愿评估,合格之后方可进入培训班。能力培训采用理论大班授课,实践小班授课方式进行。精英培训采用导师制,由制定导师来安排各种活动与学习。创新培训采用师徒制,随时教育,随时交流。创业培训采用合伙制,共同协商,共同进步。

精英是中国的脊梁,是建设未来中国的力量,我作为一名普通国民,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教育能造就更多的人才,成就更多的精英。希望中国的教育会越来越好,希望我们的教育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希望。每个人总要做点什么,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同时也让自己不白活。无论前途多么渺茫,我们总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前行。

 

写给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封信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chengbg/p/471012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